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中國物質文化史
Material Culture of China 
開課學期
111-2 
授課對象
學程  亞洲藝術學程  
授課教師
許雅惠 
課號
Hist2127 
課程識別碼
103 1053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8,9,10(15:30~18:20) 
上課地點
綜201 
備註
A(中國史)群組。亞洲藝術學程領域:美術。
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
總人數上限:50人
外系人數限制:10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歷史是一門研究過去的學問,打開過去的鑰匙除了流傳至今的文字史料,還有物質遺存。這些過去之物是特定時空下的產物,有其製造與使用脈絡,經常體現文明的進程與知識技術的發展,甚至蘊含某些人群共同的思想與心態。以往物質遺存多屬於考古或藝術史研究者的守備範圍,在新文化史轉向之後,物質材料也成為歷史學者解鎖過去的利器,對研究知識菁英以外的大眾文化特別有助益。

本課程從物質遺存重新認識中國古代史,自新石器晚期曙光初現的陶器到近代全球貿易中大量製造的外銷瓷,有考古出土的地下遺物,也有博物館中的傳世文物。課程將帶領同學思考物質文化的諸多面向:各材質特有的物質性(materiality)為何?相應的工藝如何發展?牽涉到哪些知識與技術?在物質與技術的分析之上,進一步思考「物」如何在多重社會與文化因素交織下產生意義?不同人群在材質的使用上有何異同?如何賦予物形而上的文化意涵?外來之「物」如何被理解、使用、並嵌入既有物質文化圖景?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以考古出土美術文物為核心,一方面訓練同學視覺分析的能力,學會如何「看」古文物;另一方面從物質遺存的角度認識古代中國文明,培養同學使用多元史料的能力,思考歷史研究的可能性。 
課程要求
1. 討論課之出席與討論:每週第三堂課為討論課,是本課程不可或缺的一部份,每位同學均需參加。討論課形式為分組討論,討論內容以指定閱讀為主,有時搭配文獻導讀。同學需於「課前」完成指定的閱讀或練習(如摘要、問題或回應等),並積極參與討論。因故無法出席討論課必須事先向助教請假,曠課超過三次,本項成績不及格。
2. 作業:一千字左右,就校外教學選擇一件或一組文物,討論從該文物所見之古代歷史(創作者、手工業作坊制度、工藝技術發展、消費、流行與品味等),評量重點在於是否能運用上課所學,觀看、描述、分析文物,並進行具有歷史性的詮釋。請於指定時間前上傳課程網站。
3. 複習:每週上課的精選作品均上傳至NTU COOL,請於課後複習,以培養「看」文物的能力。
4. 期中考:題型包括作品辨識、解釋名詞與申論,範圍為學期前半授課內容與指定閱讀。
5. 期末報告:以小組為單位,從課程出發選定一主題,製作影片或podcast廣播。期末以多媒體方式發表,並繳交帶插圖的「手記」一本,以補充影、音之不足,紙本或電子版皆可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每週五 14:00~15:30 
指定閱讀
參課程大綱 
參考書目
皮耶.諾哈(Pierre Nora)著,戴麗娟譯,《記憶所繫之處》,臺北:行人文化實驗室,2012。
巫鴻,《禮儀中的美術》,北京:三聯書局,2005。
邢義田,《立體的歷史:從圖像看古代中國與域外文化》,臺北:三民書局,2014。
邢義田主編,《中世紀以前的地域文化、宗教與藝術》,臺北: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,2002。
彼得・柏克(Peter Burke)著,許綬南譯,《製作路易十四》,臺北:麥田出版,1997。
孫機,《中國古代物質文化》,臺北:華品文創,2017。
國立故宮博物院編,《文藝紹興:南宋藝術與文化》器物卷,臺北:國立故宮博物院,2010。
國立故宮博物院編,《定州花瓷:院藏定窯系白瓷特展》,臺北:國立故宮博物院,2013。
張光直,《中國青銅時代》(第一集),臺北:聯經,1983。
張光直,《中國青銅時代》(第二集),臺北:聯經,1990。
謝明良,《貿易陶瓷與文化史》,臺北:允晨文化,2005。
羅森,《中國古代的藝術與文化》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02。
羅森,《祖先與永恆》,北京:生活.讀書.新知三聯書店,2011。
Appadurai, Arjun.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. Cambridge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 1986.
Baudrillard, Jean. The System of Objects. Translated by James Benedict. London and New York: Verso, 2005 (first published in 1968).
Bourdieu, Pierre. Distinction: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. Cambridge: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, 1984.
Brook, Timothy. Vermeer’s Hat: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the Dawn of the Global World. New York: Bloomsbury Press, 2008.(卜正民著,黃中憲譯,《維梅爾的帽子:從一幅畫看17世紀全球貿易》,臺北:遠流,2009。)
Burke, Peter. Eyewitnessing: The Uses of Images as Historical Evidence. Ithaca: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, 2001.(彼得.伯克(Peter Burke)著,楊豫譯,《圖像證史》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08。)
Clunas, Craig. Superfluous Things: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. Urbana: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, 1991.(柯律格著,高昕丹等譯,《長物》,北京: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,2015)
Conner, Patrick. Oriental Architecture in the West. London: Thames and Hudson Ltd, 1979.
Falkenhausen, Lothar von. Chinese Society in the Age of Confucius (1000-250 BC): Th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. Los Angeles: Cotsen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,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, 2006.
Focillon, Henri. The Life of Forms in Art. Translated by Charles Hogan and George Kubler. New York: Zone Books, 1989 (first published in 1934)
Gell, Alfred. Art and Agency: An Anthropological Theory. Oxford; New York: Clarendon Press, 1998.
Gerritsen, Anne. The City of Blue and White: Chinese Porcelain and the Early Modern World. Cambridge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 2020.
Hansen, Valerie. The Silk Road: A New History. Oxford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, 2012.(韓森著,吳國聖、李志鴻、黃庭碩譯,許雅惠審定,《絲路新史—一個已經逝去但曾經兼容並蓄的世界》,臺北:麥田出版,2015。)
Hansen, Valerie. The Year 1000: When Explorers Connected the World and Globalization Began. New York: Scribner, 2020.
Kubler, George. The Shape of Time: Remarks on the History of Things. New Haven and London: Yale University Press, 1962.
Ledderose, Lothar. Ten Thousand Things: Module and Mass Production in Chinese Art. Princeton: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, 2000.(雷德侯著、張聰等譯,《萬物: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模化生產》,北京:生活.讀書.新知三聯書局,2005。)
Lubar, Steven and W. David Kingery. History from Things: Essays on Material Culture. Washington D.C.: Smithsonian Institute, 1993.
Rawson, Jessica. Chinese Jade from the Neolithic to the Qing. London: British Museum Press, 1995.
Schafer, Edward H. The Golden Peaches of Samarkand: A Study of T'ang Exotics. Berkeley: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, 1963.(薛愛華著,吳玉貴譯,《撒馬爾罕的金桃:唐代舶來品研究》,北京:社會科學文獻,2016。)
So, Billy K. L. Prosperity, Region, and Institutions in Maritime China: The South Fukien Pattern, 946-1368. Cambridge, Mass.: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, 2000.(蘇基朗著,李潤強譯,《莿桐夢華錄》,杭州:浙江大學出版社,2012。)
Summers, David. Real Space: World Art History and the Rise of Western Modernism. London and New York: Phaidon Press Limited, 2003.
Vainker, Shelagh. Chinese Silk: A Cultural History. London: British Museum Press, 2004.
Watt, James C.Y. et al. China: Dawn of a Golden Age, 200-750 AD. New York: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, 2004.
Wu Hung, ed. Reinventing the Past: Archaism and Antiquarianism in Chinese Art and Visual Culture. Chicago, IL: Center for the Art of East Asia Dept. of Art History University of Chicago Art Media Resources, 2010.
Wu Hung. Monumentality in Early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. Stanford: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, 1995.
Wu Hung. The Art of the Yellow Springs: Understanding Chinese Tombs. Honolulu: University of Hawai’i Press, 2010.(巫鴻,《黃泉下的美術:宏觀中國古代墓葬》,北京: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,2010)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出席與討論 
30% 
每週第三堂課為討論課,是本課程不可或缺的一部份,每位同學均需參加。討論課形式為分組討論,討論內容以指定閱讀為主,有時搭配文獻導讀。同學需於「課前」完成指定的閱讀或練習(如摘要、問題或回應等),並積極參與討論。因故無法出席討論課必須事先向助教請假,曠課超過三次,本項成績不及格。 
2. 
作業 
10% 
一千字左右,就校外教學選擇一件或一組文物,討論從該文物所見之古代歷史(創作者、手工業作坊制度、工藝技術發展、消費、流行與品味等),評量重點在於是否能運用上課所學,觀看、描述、分析文物,並進行具有歷史性的詮釋。請於指定時間前上傳課程網站。 
3. 
期中考 
30% 
題型包括作品辨識、解釋名詞與申論,範圍為學期前半授課內容與指定閱讀。 
4. 
期末報告 
30% 
以小組為單位,從課程出發選定一主題,製作影片或podcast廣播。期末以多媒體方式發表,並繳交帶插圖的「手記」一本,以補充影、音之不足,紙本或電子版皆可。 
 
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
 
上課形式
作業繳交方式
考試形式
其他
由師生雙方議定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1  導論 
第2週
2/28  228和平紀念日,放假一天 
第3週
3/7  上古之部:從陶到銅
彩陶與黑陶的競爭 
第4週
3/14  商周青銅禮器與動物紋樣 
第5週
3/21  工藝技術與風格 
第6週
3/28  校外教學: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館 
第7週
4/4  兒童節,放假日 
第8週
4/11  期中考 
第9週
4/18  中古之部:金銀與巨石
絲綢之路上的石佛 
第10週
4/25  金銀與外來紋樣 
第11週
5/2  粟特遺存在中國 
第12週
5/9  近世之部:陶瓷的流轉
名窯崛起 
第13週
5/16  青瓷的世界 
第14週
5/23  海上絲路與貿易瓷 
第15週
5/30  大航海時代的貿易瓷 
第16週
6/6  期末成果發表